close

Little Miss Sunshine是一部獨立製片的電影,故事很詼諧,過程很讓人覺得離譜的好笑,可是卻很寫實了呈現美國社會現在所面對到的teenager文化問題。一家人在伴隨Olive到加州參加 "Miss Little Sunshine"的過程中,因為沒有足夠的費用供給家人坐飛機的旅行,改開了一輛破就不堪的福斯麵包車,卻在這樣兩天一夜的旅程中,這一家人對自己的人生又有了一次不一樣的目標。
Olive在他的眼中,他無法用成人世界的方式去判斷所謂的美麗,他只是很單純的練著爺爺教他的舞蹈,一心想著可以在舞台上表演。一個總是活在要當winer不可以當loser的老爸眼中,對於吃ice cream都變有他嚴格的要求,逼問著小Olive:『難道有Miss American有胖子嗎?如果想當Miss American就不能變胖,變胖就不應該吃ice cream。』真是殘酷的考驗呀,我到了27歲都還是無法對ice cream有所抗拒,更何況對一個七歲大的小孩。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在探討美國這些年輕 celebrities, Paris Hillton, Lindsay Lohan, Britney Spears對teenager文化的影響,不只是父母親很擔心因為celebrity過度的負面新聞曝光,嗑藥,喝酒,性愛等所有成人世界所會面對到的問 題,是不是卻太早讓孩子們接觸到這些訊息。甚至老師和學術界的人也都擔心,這樣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美國teenager文化呢?老師說,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就懂了要聽那些Pop music,用裡面鹹濕撩人的歌詞來和小男生調情。不得不承認,美國的孩子真的很早熟,大概10歲就會有所謂pre-teenager的行為出現,為了得到同學朋友的認同,反抗父母親的建議,美國人又給予孩子很多屬於自我的空間,換成的是溺愛還是所謂的自主?我最近也常在想這樣的問題,究竟我們加諸在孩子身上的究竟是所謂的正確觀念,還是只是我們在完成當初我們所無法完成的夢想呢!?
我回想,七歲的我曾經有過什麼樣的夢想嗎?有想過要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嗎?或者,我該說,我想過要變成哪一個嗎!?或許也有吧,我總是會把自己喜歡的歌手的照片貼在牆上,把喜歡的歌錄成一張卡帶,關起房門來,對著鏡子一直唱著,或許我也曾幻想過我可以當一個歌星吧。其實我一直都很想探討這樣的話題很久了,眼看著台灣因為『黑澀會妹妹』,『棒棒糖男孩』又再度掀起一股年輕少女少男的明星夢,又看到一堆連台灣地理歷史都搞不清楚的小鬼們一窩蜂的為了享有舞台前的歡呼聲,15歲就畫上大濃妝,舞台人前笑嘻嘻,回到真實生活裝低調,在學校裡還得面對同學的冷嘲熱諷。或許是因為我沒有這麼善於偽善的面具吧,也或許是我對於我的明星夢根本不夠堅定,才會當不了歌手的!?
全站熱搜